常德仲裁委员会秘书处副秘书长李承芳。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韩洋 通讯员 刘镌 常德报道
清晨七点半,常德仲裁委的走廊总会响起一串沉稳的脚步声,褪色公文包的金属搭扣微微晃动,折射着窗外的朝阳。鬓角染霜的李承芳打开办公室的门,指尖抚过一排案卷,如同琴师触碰琴键——从“小李”到“老李”,从仲裁秘书到副秘书长,他用半生时光诠释了何谓“择一事终一生”的坚守,以赤子之心在法治长河中写下属于仲裁人的时代注脚。
匠心如磐:三十春秋书写仲裁答卷
三十年前,刚走出法学院校门的李承芳踏入仲裁委大门时,正值我国仲裁制度改革的萌芽期。面对当时社会对仲裁认知度不足、案件类型单一等困境,他主动请缨参与基层普法,骑着自行车跑遍辖区企业进行仲裁知识宣传。
为保证仲裁案件质量,他每年对1000多份仲裁裁决书、调解书、决定书进行核阅,对有问题的仲裁文书充分与仲裁庭沟通,常德仲裁委的仲裁案件质量不断提高。近年来,被法院撤销的仲裁案件为0件,被法院不予执行的仲裁案件不到0.5%,高质量的仲裁效果深得社会各界好评。
当事人赠送锦旗。
“仲裁不是冰冷的法条堆砌,而是带着温度的矛盾消解。”这是李承芳常挂在嘴边的话。他坚持采用调解的方式结案,耐心地做好双方当事人工作,极大地提高了调解结案率和自动履行率,所办理的仲裁案件调解结案率在90%以上。
在处理某房产开发公司与某建筑施工企业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时,双方争议极大,他坚持连续10天进行调解,最终引导该项目的八个项目经理分别与开发商签订调解协议,达到了该项目整体调解结案的最佳效果。
创新求索:破立之间彰显专业本色
在互联网浪潮冲击传统仲裁模式时,56岁的李承芳主动报名参加信息化培训,同事们常看到午休时他戴着老花镜,对照《电子证据认定指南》逐字标注笔记。
李承芳法律专业功底深厚,且能在复杂的案件中平衡各方利益,例如在一起500户购房者维权案中,购房者要求开发商支付迟延交房和迟延办证的违约金共3000多万元,如果处理不好,双方利益均有可能会受到损害。在此情况下,他认真研究案情,组织专家咨询,深刻理解法律精神,彰显法律专业本色,最终妥善处理了案件,双方当事人均心服口服。
从手写裁决书到智能文书系统,从单一商事仲裁到知识产权、金融证券……他的办公柜里珍藏着36本工作日志,墨迹从蓝黑钢笔到电子打印,记录着中国仲裁发展的时代轨迹。这些发黄的纸页间,不仅流淌着个人的职业年轮,更镌刻着中国仲裁制度改革的壮阔历程。
李承芳授课现场。
作为秘书处“传帮带”导师,李承芳创立“跟案学习+情景模拟+复盘推演”培养机制。他带领年轻同事整理典型案件时,总是不厌其烦地讲解:“仲裁文书每个标点都关乎公平,调解时的眼神交流胜过千言万语。”在他的影响下,秘书处形成独特的“三带”文化:老同志带业务、带作风、带情怀。近年来,李承芳为仲裁秘书讲课50多场次,有效提升了仲裁秘书的法律理论水平,为打造一支高水平的仲裁秘书队伍作出了重要贡献。
清廉自守:用行动践行“仲裁为民”初心
在日常履职过程中,李承芳始终恪守“三不原则”:不参加当事人宴请、不收受任何礼品、不办人情案。某次老同学为案件说情,他连夜将多年积蓄借给对方解决经营困难,却坚持依法裁决。“仲裁人的脊梁要是弯了,法治的天平就歪了。”李承芳如是说。多年来,他核阅案件15000余件,没有一次接受当事人的请托,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清正廉洁、执法为民的宗旨。
每当整理案卷时,他总要把封皮抚得平平整整,“用真诚对待每颗托付给仲裁的心”。那些经他手装订的卷宗,在档案室里层层叠叠垒成法治的丰碑,无声诉说着一个仲裁老兵的热血丹心。
从“小李”到“老李”,改变的是岁月年轮,不变的是法治信仰。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时代征程中,正是无数个“李承芳”用毕生坚守构筑起仲裁事业的基石。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三十载春秋在每份文书、每次调解、每场庭审中诠释着“仲裁为民”的初心,这种精神如同不灭的火种,必将在新一代仲裁人手中薪火相传,照亮中国法治建设的壮阔航程。